|
管道衛士劉毅:28年巡檢路,一生守護情晨霧未散,夜色仍濃,劉毅已披上工裝起身。自24歲第一次踏上燃氣管道巡檢之路,到如今52歲,28載光陰流轉,他始終保持著一成不變的生活節奏——用腳步丈量管線,以堅守守護萬家煙火。 劉毅從住家小區車棚推出那輛破舊的自行車,車把上掛著一個褪色的工具包,里面裝著檢漏儀、扳手、手電筒、榔頭、改錐等工具,這些都是他多年的“戰友”。他跨上車,朝著大安區的管線區騎去。清晨的風帶著絲絲涼意,吹得他稀疏的頭發微微顫動。 大安這片老舊區,管道鋪設已有20多年,大多是鑄鐵鋼管,時常出現銹蝕漏氣的情況。劉毅負責巡查的這段管線,總長度達50公里,他每天都要巡查10公里左右。這份工作看似簡單,實則需要十足的細心和耐心。 來到第一個檢查井,劉毅停下自行車,從工具包中拿出鐵鉤,熟練地撬開井蓋。井蓋十分沉重,他的額頭上瞬間冒出細密的汗珠。他俯下身,先是用鼻子嗅了嗅——這是他的獨家本領,多年的經驗讓他能夠察覺到極微量的燃氣氣味。確認沒有異常后,他才拿出檢漏儀,伸進井中檢測。儀器沒有發出聲響,表明此處安全。但他并沒有立刻離開,而是又用手電筒仔細查看了管道接口處,確認沒有銹蝕、裂縫后,才蓋好井蓋,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認真記錄下相關情況。 “劉師傅,這么早就開始工作啦!”一位晨練的老太太熱情地和他打招呼。 “李阿姨,您身體還是這么硬朗啊!”劉毅笑著回應,“最近家里的燃氣用著還順暢吧?” “順暢,順暢,多虧你們這些師傅操心。” 劉毅擺了擺手,又騎上車繼續前行。他深知,這些看似平常的寒暄,實則是巡檢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居民們反饋的情況,常常能幫助他發現儀器檢測不到的問題。 騎行到一處老舊樓房后的小巷時,劉毅突然停下了車。他聞到了一絲異樣的氣味,雖然極其微弱,但還是被他敏銳地捕捉到了。他立刻下車,拿出檢漏儀沿著墻根慢慢排查。果然,在一處地面略微潮濕的地方,儀器發出了輕微的警報聲。 劉毅皺了皺眉,蹲下身,用手指輕輕撥開潮濕的泥土,露出下方的管道。只見一處接口已經出現了細微的銹蝕痕跡,正緩緩地漏氣。他迅速取出專用堵漏膠帶,進行臨時處理,隨后打電話通知搶險班組。在等待的過程中,他一邊努力保持危險區域的通風,一邊找來一些簡易的物品,將周圍簡單地圍了起來。 “這是怎么回事啊?”一位買菜回來的大媽好奇地湊過來問道。 “這兒有點小漏氣,已經叫人來修了。大媽,您先繞個道走吧,安全第一。”劉毅耐心地解釋道。 “哎喲,多虧你發現了,不然多危險啊!”大媽連連感慨。 搶險車很快就趕到了現場,同事們迅速對破損的管道進行檢查,并拉上警戒帶將現場圍起來。劉毅一直守在現場,直到和搶險班組完成交接工作,反復檢測確認無誤后,才繼續自己的巡檢任務。 中午時分,劉毅在路邊的小店里點了一碗面條。正吃著,手機突然響了,是綜合業務組轉來的居民報修信息——廣華一戶人家反映回家路上總能聞到一股臭味,懷疑上午施工方挖到了燃氣管道。按理說,這并不屬于他負責的片區,但負責那片區域的年輕同事請假了。劉毅沒有絲毫猶豫,匆匆扒完剩下的面條,就急忙趕了過去。 到了現場,劉毅仔細檢查后,發現那是沼氣的氣味。他耐心地向用戶解釋相關注意事項,臨走時,還與施工方認真溝通了施工進度和管線走向,提醒他們注意施工安全,避免挖到燃氣管道。 在下午的巡檢過程中,劉毅發現一處新鋪設的管道標志樁被人挪動了位置。他立刻重新確定標志樁的位置,并進行加固。這類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卻關系到日后維修工作的效率和安全。 夕陽西下,劉毅來到了最后一處檢查點,廣華小學旁的調壓站。他認真檢查了壓力表的讀數,確認一切正常后,才松了一口氣。這時,放學的孩子們嘰嘰喳喳地從旁邊經過,有幾個經常看到他的孩子還熱情地向他打招呼:“燃氣叔叔好!”劉毅笑著揮手回應,臉上的皺紋也因這一聲聲問候而舒展開來。他特別喜歡孩子們這樣稱呼他。 回家的路上,劉毅特意繞道去查看了早上發現漏氣的地方,仔細確認搶修質量。看到一切都已恢復正常,他才心滿意足地騎車回家。 晚飯后,劉毅像往常一樣,坐在臺燈下填寫當天的巡檢記錄。他一筆一劃,寫得工工整整。寫完后,他又認真翻看起明天的工作計劃——那片區域有幾處老舊管道需要重點檢查。 臨睡前,劉毅望著窗外的夜空,回想起師傅當年說過的話:“管道巡檢這活兒,干的是良心活。你沒發現的隱患,可能就會給別人帶來大禍。”28年過去了,這句話他始終銘記在心。明天,依舊是天不亮就出發,依舊是一寸一寸地檢查那些埋在地下、藏在墻里的管道,依舊是用自己的眼睛、鼻子和雙手,守護著這座城市的“生命線”。 劉毅關上燈,在黑暗中,他能清晰地聽見自己的心跳聲,平穩而有力,就如同那些在他精心維護下,安全流動在管道中的燃氣一般。 |